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深蓝论坛第023讲 “北冰洋在过去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影响”与“青藏高原构造地貌演化之(上新世)剧变”顺利举办

2021-05-19     发布:    点击:60

2021518日下午,同济大学王汝建教授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赵越研究员来我校开展学术交流,并分别作题为“北冰洋在过去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影响”与“青藏高原构造地貌演化之(上新世)剧变”的学术报告。

王汝建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全球气温的上升与北极海冰、冰盖融化之间的关系,从不同时间尺度向大家展示了北极海冰与冰盖以及北冰洋水团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的的最新国际进展。同时王汝建教授介绍了他们团队在北极开展的全新世以来的研究进展,提出未来北极的四大核心问题:1、北冰洋对极热期/极盛间冰期的响应;2、北极冰盖与冰筏事件和北冰洋海冰的演化历史;3、北冰洋各水团的物理与化学演变过程;4白令通道的关闭与开启的海洋与气候效应。

赵越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目前学术界提出的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快速隆升与变形事件,并将其与高原的地形地貌演化结合,提出中新世以来,尤其是上新世青藏高原及其周缘才开始大规模的抬升,剥蚀,形成目前的青藏高原世界屋脊。赵越研究员将中新世的变形动力归结为澳大利亚与东南亚在中新世的板块碰撞,碰撞也导致了南海扩张的停止、哀牢山-红河剪切带走滑性质的改变等一系列构造事件。而碰撞造成的印尼海道的关闭甚至影响了全球的大洋环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模式。

 王汝建教授简介:男,195910月生,云南昆明市人。199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博士学位。19972003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德国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合作科研。现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极地海洋科学领域的海洋地质学研究工作,在国际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Marine Geology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等)和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南北极古海洋与古气候学等领域的专著和学术论文150余篇。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等20项课题。参加国家973项目,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项目和重大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分别于2003年和2006年参加中国第2次北极科学考察和中国第23次南极科学考察,其团队成员共有二十余人次参加中国和国际的南北极科学考察航次。

 20171月荣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考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9年荣获国家科技部“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7年荣获“上海市育才奖”。2003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被教育部评为“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赵越研究员简介:我院特聘教授,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地质矿产部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南极地质、前寒武纪地质、大地构造和构造地貌研究。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科技部973项目课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和国家极地专项等项目。2002年至今任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地学工作组中国代表。2011-2015年任国家极地专项成果集成专家组成员。2013年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古构造重建团队入选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计划。2016年至今任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海洋环境责任专家组成员,20191月至今任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极地领域项目群专家组组长。另外担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构造地质暨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地质学报编委,极地研究副主编等。

 赵越研究员长期从事燕山地区和中国东部大地构造和构造地质研究,率先提出燕山地区中侏罗世前后陆内变形应当归因于西伯利亚地块和华北地块的碰撞拼合,并强调“燕山运动”实际代表了从古亚洲洋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折。

 在参加中国南极考察和东南极变质构造研究的三十余年中,最早在国际上识别出东南极“泛非”热事件的构造涵义,研究结果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并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参加主编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 v383 “Antarctica and Supercontinent Evolution”。在国际率先提出并倡导南极冰下地质调查和研究,受邀在20197月第十三届国际南极地学学术大会做主旨报告。南极冰下地质调查和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南极科学界未来二十年的研究新方向。


Baidu
sogou